北京推進垃圾分類從量變到質變 |
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將垃圾分類作為“持續提升首都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從源頭上促進垃圾減量,深化市民文明習慣養成”。
北京市需要緊密結合“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主動對標國際性大都市,學習借鑒國內其他垃圾分類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積極響應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高要求,著力解決新形勢下北京市垃圾分類存在的突出問題,順利實現垃圾分類“從量變到質變”的新突破。 一是宣傳教育持續精準發力。 不同層面、多種形式、多個渠道的宣傳教育是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的基礎。應積極創新垃圾分類科學普及和宣傳教育模式,加強宣傳教育的系統性和針對性,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單位、重點行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激勵居民和重點人群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內生動力,提升廣大居民和社會各界對北京垃圾分類的認可度和獲得感,營造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文化氛圍,扎實推動居民垃圾分類習慣養成。 二是垃圾分類處理設施深度提升優化。 高標準、低排放的分類垃圾處理設施是垃圾分類系統的核心硬件保障。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整體能力較為充分,結構較為合理,但部分設施建成投運年代較早,難以適應垃圾分類后進廠垃圾特性的顯著變化,實際處理能力與設計處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運行管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難以滿足周邊居民日益高漲的環境保護需求。應對全市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進行系統全面的診斷評估,按照“一廠一策”方式開展垃圾分類處理設施整治提升工作,充分挖掘已有設施處理能力潛能,提升處理效能。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新建設施規劃、建設與運營,強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在廢物協同、物能循環、設施共享、污染減排方面的優勢,保證各類垃圾得到高標準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協同利用,真正實現垃圾分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目標。 三是可回收物系統轉型升級。 北京市在可回收物回收體系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但是整體上仍未打破傳統回收模式的利益格局。應將可回收物回收體系規范化、現代化建設作為下一階段推進垃圾分類的重中之重,加速推動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網融合”,以融入垃圾分類促可回收物回收規范化,以可回收物回收促垃圾分類現代化。通過積極的政策扶持、財稅激勵、用地保障、標準引導與區域統籌,打通可回收物回收與再生利用產業鏈條上的“堵點”,形成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的良性發展模式。 四是科技賦能精細化智慧管理。 精細化是國際性大都市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過程管理的內在要求。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要求“建立和完善有關生活垃圾排放全過程管理制度,建立生活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管理信息系統”,目前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平臺建設取得一定的進展,末端處理設施、密閉式清潔站、運輸車數據實現實時上傳,非居民廚余垃圾管理模塊成熟應用。但是市、區、街三級貫通的垃圾分類管理信息化管理平臺尚未完全建成。應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優勢和專家智庫作用,做好垃圾分類頂層設計,堅持加強垃圾分類科學管理,針對難點問題、瓶頸問題開展科技攻關,在全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突出北京市在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的優勢,結合智慧城市整體建設,著力建設貫通市區街三級、覆蓋各類責任主體、各個管理環節、各種品類垃圾的垃圾分類多層級全過程智慧管理信息平臺,推動分類數據實時采集、精準計量、全程追溯,盡快發揮作用,帶動北京城市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是構建分類減量長效機制。 垃圾收費制度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垃圾分類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實行生活垃圾差異化收費制度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提出了要求。近年來,快遞、外賣、電商等新興產業包裝廢物大量產生,商品過度包裝問題屢屢引起廣泛關注,也亟待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押金回收制度等加以規范和約束。應在非居民廚余垃圾計量收費基礎上,加快出臺和實施非居民其他垃圾收費制度,逐步實行居民生活垃圾差異化收費制度,進一步強化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提升和責任落實,促進居民減量分類習慣養成。探索在快遞、外賣、電商、飲料、酒類等包裝廢物產生量巨大的行業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或押金回收制度,促進包裝廢物源頭減量、循環使用與回收利用,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六是推動社會協同多元共治。 根據垃圾分類發展進步的內在邏輯和國際經驗,社會協同多元共治是垃圾分類系統升級進化的基本特征。應積極培育和吸引環保公益組織、社會力量、第三方企業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監督管理、運營服務等工作,形成政府、居民、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現代化垃圾分類模式,切實減輕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負擔。 |
上一篇:二十大報告中生態環境單列一章是環保產業上行趨勢的強力依據 下一篇:全球被浪費的食物有13億噸 |